《涟水日报》报道我校驻涟水帮扶人员陈静江

作者:组织部 (2016/11/14)

1114日,《涟水日报》以《扑下身子接地气 精准帮扶展英姿——记省委驻涟帮扶工作队队员陈静江》为题,对我校副处级干部陈静江担任东胡集镇党委副书记、鲁渡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期间取得的经验和成绩进行专题报道。现转载如下

今年225日,江苏开放大学副处级干部陈静江,作为省委驻涟帮扶工作队员,担任了东胡集镇党委副书记、鲁渡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她扑下身子,带领全村干群,同心同德、一心一意,努力将鲁渡村打造成为支部强、人心顺、百姓富的富裕村。

  到任第二天,陈静江就风尘仆仆地深入鲁渡村开展实地调研,通过走访低收入户和召集党员群众座谈会等方式,从加强基层党建、查找致贫原因、梳理产业项目等方面入手,在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撰写了《鲁渡村帮扶调研报告》,得到了省委驻涟帮扶工作队领导的认可。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干部。基层是党的执政基础,只有党建抓得实,才能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才能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驻村以来,陈静江进一步完善了村党总支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丰富了学习内容,开好“三会”、讲透“一课”,让党员干部吃透上级文件精神,了解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十三五”帮扶开发决策部署。组织所有党员围绕脱贫致富开展大讨论,为全村加快发展建言献策。她还深入农户,问计于民,集思广益,创新思路,积极探索脱贫致富的新思路、新举措。

  鲁渡村是江苏开放大学定点挂钩帮扶的省定经济薄弱村,低收入农户126户,低收入人口440人。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经常放不上水,群众意见很大。为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陈静江积极向后方单位求援,在江苏开放大学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争取资金2.95万元,新建一座小型电灌站,7月初竣工并投入使用,解了群众的燃眉之急,水稻得以及时播种栽插。为使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拓宽增收路子,她组织低收入农户参加省定经济薄弱村烹饪技能和育婴员培训班,已有4人取得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正在帮助他们联系就业岗位。她还联系邻村陈永柳艺合作社,在鲁渡村建立柳编加工点,已有40多名农村留守人员受到了培训,并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带动100多名低收入农户参加花篮、柳筐等编织,每人每天劳务收入五六十元,在家门口打工增收。她还鼓励和引导农民各自寻找致富门路,在自身致富的基础上带动低收入户就业。方徐组农民陈俊原来是东湖酒厂车间主任,企业改制下岗后,他利用地处涟新公路的优势,率先办起了水泥制品厂,带动本组10多家农户兴办预制厂、沙石站,安排近百人就业,其中多数是低收入农户。鲁一、鲁二、颜唐组村民利用本地木材资源丰富的优势,兴办6家板厂和木材加工厂,带动了100多名留守人员和低收入户就业。老党员刘海兵感慨地说:陈书记真正把实事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为增加鲁渡村集体经济收入,陈静江多方调研,积极利用省奖补资金60万元,筹建了可持续25年的装机容量80千瓦的村集体光伏发电项目,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7万元。与此同时,她还为村集体筹建了涟水县苏放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从农民手中流转了113亩抛土区复垦土地。该合作社在省农科院专家指导下,种植了“苏糯8号”糯玉米及“苏绿2号”高产优质绿豆。今年天气干旱炎热,为解决灌溉问题,她利用后方单位帮扶资金购买了抽水机,缓解了旱情,保证了农作物的生长。在优质品种玉米和优质品种绿豆的田间管理中,雇用低收入户播种、施肥、灌溉,使他们既学到了种植新品种杂粮的技术,每天还获得50元以上的劳务收入。她利用“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电商平台”等新媒体销售渠道,使3万多斤糯玉米很快销售一空,合作社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8万元。尤其感人的是,她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在玉米收获期和低收入农户一道擗稖头、赶包装,尽快把新鲜绿色食品送到客户餐桌上。她依托省农科院和后方单位的大力支持,全力打造“精准帮扶杂粮种植示范基地”,为村集体和农民致富探索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陈静江充分发挥后方单位的优势,开展教育帮扶活动。她组织江苏开放大学师生15人,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深入鲁渡村走访126户低收入户,举办留守儿童夏令营,向儿童赠送学习用品,向村部阅览室捐赠书籍250册。今年,鲁渡村有7名学生考上大学,她积极争取省儿基会和华夏银行南京分行的支持,共资助他们2.7万元,其中6人获得4000元资助金,1人获得3000元资助金。

短短8个月,陈静江奉献智慧,挥洒汗水,干出了为当地干群所频频称道的实绩,展现了一个帮扶工作队员的勃勃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