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学校党委统一安排,10月27、28日公管院党总支组织党员教师观看了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赵亚夫同志为原型拍摄的同名电影,观影后在工作群里组织了相关资料的学习。
赵亚夫同志,50多年一直扎根茅山革命老区,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和农民一块苦一块干,先后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250多万亩,给16万农民带来200多亿元直接收益,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苏南丘陵山区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担当。他先后在武进、丹阳、宜兴等地蹲点7年,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服务,苏南丘陵山区最贫穷、最落后、农民最需要的地方,都有他忙碌的脚步和奉献的身影。1993年,他当选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时,提出不驻会请求,坚持到农村去、到基层一线去。2001年,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他不顾年事已高、疾病缠身,坚持到贫困落后的戴庄村,努力让一个最穷的村实现真正的小康。十几年来,他与农民一样在地里摸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如今的茅山老区,已是田野风光如画,村民安居小康。
电影中提到80年代别人去日本带回最新款的家电,而他去日本学习带回几大箱农业资料和草莓苗。影片没提到的是,此后他又24次赴日,引进示范100多项新技术,推广运用科研成果30多项,编写农民科技读物多达百万字,每年免费为农民上辅导课100多场,累计培训农民达30万人次。多次带领农民和科技人员去国外学习先进农业技术,手把手培养出10多名全国、省、市劳模,组建了省内一流的农业科技服务团队。一个个品种被引进、消化、转化,一个个难题被攻克破解,老区农民的增收渠道越来越宽。不仅如此,赵亚夫与时俱进学起了农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提出了农产品“理解式销售”的方法与路子,帮助建起了农民特产信息销售网站,在他帮助下,发展起来的百万元户、50万元户、10万元户到底有多少已经难以统计。“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在茅山老区广为流传。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主动请缨,支援灾后重建工作,建成江苏援川农业示范园,成为东部支援西部的成功案例,得到了“要想四川富,留住赵亚夫”的赞誉。他帮助了上百万农民脱贫致富,却坚持不收指导费用、不搞技术入股、不当技术顾问的“三不”原则,从没收过农民一分钱,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通过观影和资料学习,全体教师党员都被赵亚夫同志身上的“扎根基层、攻坚克难、科技兴农的实干精神”,“廉洁奉公、淡泊名利、甘于清贫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一句“农民真穷啊,农村真苦啊”,让他牢记初心,坚定地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通过对照先进典型,全体党员都在反思和查找自己差距,学习赵亚夫同志坚守信仰的奋斗精神和刻苦钻研的敬业精神,把这分内心的感动化为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动力,以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文:李 茜 图:桂步祥 周振华 审核:周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