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力量 激励前行 | 刘兆明:扎根一线30年的调解员

作者:(2024/05/15)

刘兆明,男,中共党员,2021年春学期就读于江苏开放大学行政管理本科专业,顺利毕业,现任邳州市车辐山镇人民调解员,先后获得司法部“突出个人”、省委省政府“个人二等功”、省首批“金牌个人调解工作室”、省优秀人民调解员、省首届“信访岗位之星”、徐州市“第四届法治人物”、徐州市“最美人民调解员”和徐州“第二届文明家庭”等荣誉。2023年获评公共管理学院“双百”优秀学生。

一路调解  践行初心

“有纠纷,找兆明,兆明帮您办事情”和“找兆明,就是行,化解纠纷系感情”,已经成为邳州市广大居民的口头禅。刘兆明自参加人民调解工作至今,这一干就是30多年,专注基层调解第一线、最前线,累计化解各类纠纷5800余起,其中疑难案件169起,调解成功的案例无一反弹。调解成功案例多次被《邳州日报》、《今日头条》、《法治时空》、徐州《彭城和事佬》、《江苏法制报》、《新华日报》、《中国改革报》和《法治日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一身荣光  默默工作

正是30多年的钻研和磨练,秉持爱业、敬业、专业,让刘兆明成了调解工作上的行家里手、能工巧匠。他总结出的《刘兆明调解工作十五法则》,被江苏省司法厅充分肯定,并在全省司法系统宣传推广;领悟出在调解过程中要做到“三度”、“三筒”和“五颗心”,被徐州市公安局在公安网宣传发表。

老百姓送的锦旗和感谢信数不胜数,刘兆明对此格外珍视,每个锦旗和感谢信背后的故事他都如数家珍,每讲起这些他都是情之深切,感觉如临其境,让人不禁感叹他这就是在办“自家事”啊,老百姓的口碑才是他自视为最大的荣誉,时至今日,刘兆明还是一如既往、风雨无阻地奔走在田间地头、村里庄外等辖区的第一现场。

一方有求 倾情支援

人民调解员面对的基本上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是这些小事,如果不及时化解,有可能引发成大的事件,特别在基层,在人情世故的小镇上,关系着万家灯火。作为人民调解员的刘兆明,只要有诉求,他总是第一个出现在现场,所以他也是十里八村的“小灵通”。30多年他走遍田间小路,遍访左邻右舍,积淀了淳朴而深厚的乡情。大事难事面前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在辖区内,张某和李某长达十多年的纠纷,他辗转两家数月,冰释前嫌;梁某与陈某宅基地纠纷,聚众争执,危机时刻他及时而至,巧妙化险为夷……有求必应、有事必到,当地群众都说他是“好说话、会说话”的“和事佬”。

一心为人 舍身忘我

刘兆明常说“人民调解员就是党和群众的连心桥”,只有做百姓贴心人,双方才能增进信任,推进矛盾纠纷的化解,切实为民排忧解难。从他的语言里,你总能感到那种将心比心、以自信暖人心的舍己为人理念。由于长时间奔波在调解工作第一线,2023年3月20日下午,刘兆明正在调解一起纠纷时,突然昏倒(血压高压220,低压136),被同事送到市人民医院抢救,刚苏醒过来,就反复追问同事工作情况:“双方的协议签定了吗?两家还吵闹吗?”住院期间,当他在工作群里看到辖区内有纠纷急需调解时,他不顾医生劝阻,执意要求出院,直奔调解现场。而当时恰巧他的后大牙坏了,掉了一半,但他强忍疼痛,边吐血沫边调解,一干又是6个多小时,成功调解这起疑难家庭纠纷。也许在别人看来这样的小事,何必如此火急,但在刘兆明的眼里,这都是影响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可能酿成大事故的隐患。刘兆明始终一如既往地昼夜工作,多次他都是正在调解纠纷时,因长时间的劳累过度,头晕目眩,站立不稳,同事看他实在支撑不住,把他送到市人民医院抢救。

虽然做人民调解工作比较辛苦,但刘兆明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做人民调解需要对人坦诚,他对当事人有真心实意的感情;做人民调解工作必须务实,他有脚踏实地的优良作风。认真、热情、公平是他对自己工作的要求。辖区内社会秩序平安、和谐、稳定,是他永远努力的方向,作为一名工作在基层的人民调解员,刘兆明深知自己肩负着神圣的责任,他在基层人民调解这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奉献并快乐着。

一心一意 努力学习

自进入江苏开放大学学习以来,刘兆明表示在思想上、知识上、技能上、素质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对工作帮助很大,极大地推进自身工作向多元化、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通过学习学校开设的思政课程,提高了政治站位,加强了思想政治建设,在工作中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学习学校开设的实用法律基础、社交礼仪、办公室事务管理、现代管理理论与实务等课程,不仅使自己的知识面扩大了,而且利用这些实用且专业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工作起来更有规则章法可循,更能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通过专业的学习,刘兆明变得更加自信,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他很感谢学校提供的学习机会,并表示将持续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在平凡的岗位上继续创造非凡,服务群众守平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文/图:陈芳芳;审核:吴红梅)